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和"中国幼教之父" [1]。"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受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反对上世纪20至30年代我国传统专制教育,并在长期致力于中国化新教育运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陈鹤琴教育思想中最具亮色的部分。而目的论、课程论及方法论三大目标是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当今教育改革浪潮中,我们重新学习"活教育"理论思想有助于开拓视野,加深对课程教学的认知。
"活教育"的课程论内容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奠基,承载着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实现。而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在于帮助幼儿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经验,顺利度过学前阶段的生活。作为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和奠基人,陈鹤琴先生为我国学前课程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在20世纪初立足于建设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
"活教育"的课程论--强调活教育的本质。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针对课程、教材的盲目和呆板,教学方法欠适宜和灵活,提出了"活教育"的课程论,其主要观点包括:1.注重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2.注重生活的课程内容观;3.注重联系的课程结构观;4.注重弹性化的课程编制思想;5.注重"做"的课程实施观 [2]。他的课程论强调了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理念,突出了活教育的本质,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
(一)"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课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陈鹤琴先生针对当时幼稚园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一味抄袭外国的情况说,这样是弄不出好的教育的。在幼儿园课程的原则这一章节中,他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提出课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目前的生活,"至于将来生活的帮助还在其次" [3]。为此陈先生提出幼儿园课程至少有四大目的:包括"做怎样的人";"应该有怎样的身体";"应该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怎样培养情绪"。而后又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论。
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做人方面,要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以及诚实、礼貌等其他品质;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强健体格的习惯,培养儿童一定程度的运动技能;在智力方面,应以丰富儿童的直接经验为主,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和社会,引导儿童对日常事物产生好奇并作研究;在情绪方面,除了要让儿童养成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外,还要帮助儿童克服发脾气、撒娇、惧怕等不良性格。
现如今的《幼儿园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恰恰正是以上内容的反映。可见"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的观依然被承袭至今,说明其极具科学性和指导性。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门的开放,许多幼儿园逐渐渗透节日教育的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万圣节"等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做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引导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向幼儿传授的不仅仅是认识中外所共有的重大节日,而更应该注重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的渗透。幼儿所熟知的不单单是可爱慈祥的"圣诞老人",而应该知道更多的"中秋""春联",要让中国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在下一代是思想中是活起来的。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刻的国家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应该在幼儿时期就播种在每一个人心灵的土壤上。
(二)"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内容观在上述同一章节的论述中,陈先生认为"所有的课程都要从人生实际生活与经验里选出来" [4]。他批评当时幼稚园的课程:"天天走朝会圈,玩蒙台梭利恩物,福禄培尔恩物,就是学校生活和实际生活截然分做两途。儿童走出学校大门又换了一个生活,这种教育则是不切人生的教育" [5]。切合人生的课程内容应是"儿童的一饮一食,一草一木的接触,灿烂的玩具用品" [6]。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无不充满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幼儿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都可以挖掘、发展成丰富的教育资源。取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所接触的内容也都是比较熟悉的,自然幼儿的兴致点会更高一些,会更积极主动地运用其心智去探索、发现和尝试,会去寻求对自己所熟悉的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它也能够充分揭示儿童日常生活的意义,因此这样的活动必将对幼儿具有更为深刻的价值和趣味。幼儿园课程只有源自幼儿的生活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对幼儿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以民国15年11月到12月在鼓楼幼稚园的经典活动《张先生回家嫁妹》为例:教师以张先生"因本周需要回家嫁妹,就以此来做本周活动的中心" [7]。以张先生的突然离去为题开展各种活动,这是典型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小朋友对张先生离开、回家的一系列原因和过程充满了好奇,由此引发了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
【未完,完整版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