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所谓亲社会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其倾向。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互助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幼儿素质水平的一种体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家长忌溺爱,现在大部分的幼儿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享受着四位老人和父母的爱,但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这种家庭里,很容易造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再加之一些家长只关心幼儿的智力发展,不关心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从而,有些幼儿表现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包容、分享、合作、助人等意识,甚至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助长了幼儿的反社会行为。
关键词:"幼儿""亲社会行为""幼儿发展"
目录:一、问题的提出
二、常见的现状
三、形成原因
四、寻找归因
五、找出方法
六、培养要点
七、自我认识
引言:在高科技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不仅需要有高智商、高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因此,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高科技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人材。高素质不仅需要有高智商、高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建设的重任。因此,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的幼儿乃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他们更应具有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等积极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创造社会。
社会化一直被认为是儿童时代早期发展任务的核心,直到20世纪60年代,强调的重点开始转向认知能力的进化。儿童时代早期项目的目标是,促进亲社会化行为与儿童社会化互动的健康发展,亲社会化行为包括帮助、给予、分享以及表示同情、善良、感情和对别人的关心。但对于许多项目而言,亲社会行为不再是核心目标。
由于各种原因,对亲社会行为的担心开始上升。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攻击性和不服从的日益上升,可能与从婴儿时代开始的对儿童全天候的保育有关系。如何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首先要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那何为亲社会行为呢? 亲社会行为又叫利社会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希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一般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二、常见的现状
在家庭或者幼儿园中有这样一些常见的现象。(一)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滑倒在地,接着哇哇大哭,这时妈妈就会说﹕"宝宝乖,宝宝不哭,这地板真坏,妈妈给你打它,它居然欺负我家宝贝。"手一边摸着孩子,脚一边使劲的踩着地板。(二)孩子在家时,家长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这时孩子就会很生气,拳打脚踢的对待家长或者开始无节制的乱扔东西,乱砸东西,并且嚎啕大哭,家长说什么都没有用。(三)小朋友看到掉在地上的玩具视而不见,但看到别的小朋友滑倒却很高兴,在一旁哈哈大笑。(四)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们吃点心的时候,有的孩子就抢别人的点心而且嘴里还大声喊着:"那是我的,你不准吃。"(五)区域游戏时,有的孩子就故意捣乱,把别人弄好的积木等材料给旁人弄乱,和老师报告时还撒谎,把错都推到别人的身上。
三、形成原因
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为保证物种的生存而牺牲个体的内部机制。为群体利益而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在后天环境中不断学习而成的,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交互性规范是支配社会交换、保持社会关系中得失平衡的一个基本原则;社会责任规范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四、寻找归因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1、错误归因;2、家长的私心;3、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
(二)教师教育行为、态度会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教师教育的武断态度;2、教师无意识的行为习惯。
五、找出方法
1、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幼儿,幼儿也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时,家长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积极合作,并热心为他人排忧解难等,优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
2、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是指引导幼儿体验在某些情境下他人的心理感受,未完,请点击下载完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