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实质是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做人的教育,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培养,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容更加适合幼儿的学习?社会领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社会领域教育对幼儿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注重社会教育,是中华民族幼儿教育的历史传统。
关键词: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社会性发展。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6年3月5日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也是至关重要: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注意自身形象与否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社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有效而持久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001年7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人,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开始初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否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在社会教育实践中,针对小班幼儿"玩门"而发生危险一事,教师结合本园实际和幼儿的需要,创编了游戏活动"开门、关门",让幼儿从中体验开门、关门的正确方法;还生成了很多有利于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认识、社会行为的教育内容。如,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怎么办》,培养环保意识的《大地爷爷笑了》,主题活动《献爱心,玩具义卖》等等。
总之,社会教育内容只有体现适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目标达成,才能更有效而持久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以幼儿园教育实践为抓手,聚焦社会教育困惑
(一)社会领域教育地位边缘化
目标大而空,内容上偏重认知方面的学习。方法上重说教轻体验,社会领域教育的随机性、整体性、持久性体现不够。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社会领域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转变家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我园所在县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家长认知程度低,认为孩子只要会读会写就可以了,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社会礼仪交往。社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成功建筑是孩子未来走向成功的奠基石之一。我们发现家长普遍重视和强调孩子的智力发展,而相对忽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很多家长一味追求孩子学了多少知识,忽略了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关爱,与人合作等良好社会性教育,家长的思想、观念离《纲要》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改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现状,需明确并强化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价值,拓展内容,改进方法,并注重发挥家长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不仅要补充自己的知识量,而且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引导和启发孩子向未知领域探索。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等。教师要学会了解幼儿,分析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挖掘活动的深度和难度。并将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转换成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井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实践活动。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隐性的教学条件,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学习用善良、宽容、真诚、平等、友爱等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相处。
三、加强家庭、学校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需要,提出相应对策
(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因为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也是第一所情感认知,发展的学校,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为幼儿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今后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父母就是幼儿社会性的最早执行者。
成人的态度习惯行为模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观念有些许的改变,不再注重幼儿的知识性,有些家长从孩子自身出发,加强孩子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知识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幼儿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幼儿具有外出活动的经验。随着家长观念意识的改变,经与家长协商配合,我园于四月份组织幼儿外出郊游,在外出前,各班教师就本次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幼儿常规礼仪等都和孩子们做了详细的交流,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让孩子从小了解社会,学会独立、学会融入,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幼儿的个性品质有遗传的特质,但后天的习得行为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那么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我们成人,该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哪些问题呢。
1.避免过于的知识化。未完,请下载完整版。